在全球信息通信产业的浩瀚版图里,华为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。
如今,这家科技巨擘正将战略视野延伸至冷链领域,为这一关乎民生与产业升级的传统行业注入创新动能与发展活力。
华为物流与仓储智慧化军团副总裁邱士奎日前接受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专访时透露:在过去的一年中,华为物流仓储智慧化军团与多家冷链企业密切合作,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、智能网络、云平台、大数据和AI以及智能计算,实现了对冷链运输全程的温度检测和数据分析,使得货物损耗率下降,运输效率提升。
此外,他们还构建了数据治理体系,辅助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理,助力企业采购计划准确率提升、订单与资源匹配率提升、库存周转率提升、订单处理效率提升,并通过AI算法提升分拣路径规划、库位推荐等技术策略仓储效率提升。
华为此番布局绝非浅尝辄止式的跨界探索,而是基于深度行业洞察的战略抉择。凭借多年来积累的雄厚技术实力,华为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直击行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,进而全方位推动整体效能实现质的飞跃,以技术底座重塑行业生态新范式。
普惠AI落地冷链:技术赋能产业重构
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,不难发现,在2022~2024年处于核心发展阶段与爆发期,是重新认识该领域的关键时期。去年DeepSeek的出现带来新思考,此前大模型任务投资成本高,训练基础模型需上亿元资金,微调也需几千万成本。
而DeepSeek的出现降低了投资门槛,催生了普惠AI的进程,其为推理型模型,能大规模或蒸馏版轻量化灵活部署,与各行业结合应用发展迅速,凸显高价值,增强大家信心。
当下,随着普惠人工智能到来,人工智能已逐步深入千行百业,赋能高价值场景应用,冷链作为保障食品、药品等品质的关键环节,正迎来人工智能的深度变革与创新驱动。
“华为强调技术与业务双轮驱动,在人工智能领域尤为显著。AI技术快速发展,从感知到认知,未来将迈向生成创造,架构也持续演进,能力不断提升并深入核心生产领域和场景。”邱士奎认为,对于物流行业而言,无论是冷链物流还是一般物流,研产供销服务领域均有机会应用AI。
邱士奎举例介绍道,冷链物流可结合AI实现自动化设备调配、运输路径优化及自动驾驶,同时利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识别,提升作业安全管理。在经营管理方面,AI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升决策精准性。不过邱士奎提醒表示,AI的应用需结合企业整体规划,并考虑其是否适合当前发展阶段及是否为主要矛盾。
正如邱士奎所言,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物流行业的核心应用主要聚焦五大能力:预测、运筹优化、多模态融合、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机器视觉。
不同于其他行业,物流需解决供需匹配与成本优化的核心矛盾。大语言模型虽成熟应用于客服(如快递行业),但冷链物流等高价值领域更依赖资源规划与动态调度。通过精准预测货量、优化仓网布局及运输路径,结合多模态数据(如温控检测、车辆轨迹)的实时分析,AI能在冷链等场景实现时效与成本的平衡,体现行业差异化价值。
值得关注的是,虽然目前,我国冷链物流已建成5批105个骨干基地,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服务网络逐步拓展。然而,在行业持续进阶的过程中,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尚未实现全方位深度渗透,在实际运营过程中,诸多关键环节和领域仍然存在着亟待攻克的瓶颈。
因此,华为研判,在破解行业发展难题、推动行业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中,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无疑将成为破局关键。具体而言:
一是国内冷链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过剩等矛盾,需推动经营模式升级,结构性降本。可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,实现物流冷链三级节点智能调度,完善平台,实现无缝衔接与互通,发挥数据价值。同时,引入AI后,要将其与自动化、运营管理及安全韧性相结合。
二是品控和质量危机,呼吁全程“零断链、零损耗”。针对这些难题,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预测分析等先进技术来加以解决。
三是能源耗材成本高,行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。
“在深入剖析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时,不难发现其长期受困于基础设施冗余、品控环节存在断链风险以及高能耗却低效率等突出问题。”邱士奎强调,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与碎片化的管理方式相互交织,进一步激化了冷链行业成本攀升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华为精准施策,依托先进的大数据平台,强力驱动“四流合一”实现协同优化。
组建专业化军团:聚焦多场景精耕细作
源于对自家供应链运营的透彻理解与实操历练,华为清晰认知到物流对于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。
于是,近期华为新设物流仓储智能化军团,加速向外赋能。正如邱士奎所强调,无论是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转,还是物流配送的精准及时,都关乎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与繁荣。因此,华为成立了物流与仓储智慧化专业军团,致力于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中深耕细作。
在涉足冷链行业之际,华为精准锚定了自身角色——致力于成为该领域的“使能者”。邱士奎坦言,华为物流与仓储智能化军团肩负着双重使命:
一方面,要为行业场景寻找更前沿、更适配的技术,助力华为在各个领域的业务发展;
另一方面,要将华为先进的产品技术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行业应用场景中,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,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。
针对整个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,华为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,提出了“战略是根本,数据是基础,智能化是方向”的发展理念。
首先,战略是根本,对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起引领作用。物流行业非数字原生企业,转型面临挑战,需从顶层设计规划蓝图、明确路径,并要重视标志性项目的落地,以此推动行业转型。
其次,数据是基础,是转型和升级的必经之路。华为强调,无准确、丰富、高质量的数据,转型难有成果,智能化发展也离不开数据支撑。因此,物流行业转型要脚踏实地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和治理。
第三,智能化是方向,华为坚信其有颠覆式创新潜力,但发展需循序渐进。
毫无疑问,当前,正处于国家大力推进骨干冷链物流枢纽建设的关键阶段。据了解,华为不仅全面覆盖了边境口岸型、港口型、空港型以及陆港型等多种类型的冷链物流枢纽,还通过深入实践,打造物流S-M-A-R-T整体解决方案,助力集约管理,高效、安全运营。具体包括:
S(Service):物流服务平台化,实现信息集成共享、供应链协同决策及多式联运一单制、一箱制;
M(Manage):物流运管数字化,全链条可视化可管,支撑集团统一协同运营不同类型物流园区;
A(Allocate):物流调配智能化,涵盖单证识别、货量预测、仓货匹配、路径优化及作业安全等;
R(Relocate):物流作业自动化,实现枢纽货场及仓储园区生产作业自动化与智能安全;
T(Transport):物流运输无人化,包括封闭园区等无人驾驶运输及末端无人机配送。
简单而言,华为“Smart”即“服、管、调、装、运”,从五个方面推进决策智能、管理数字、作业自动化进程。
以云南建投物流项目的成功落地为例,可以印证华为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得到了充分验证。
一是云底座构建协同基础。通过安全、可靠的云平台实现“一朵云纳管N个园区”,打破企业多分支、多节点间的数据壁垒,贯通产供销、仓配运全链路,支撑“四流合一”与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二是数据治理驱动智能基座。以业务数字化为核心,建立标准化数据底座,沉淀可复用的数据资产。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业务平台化,为精细化运营与降本增效提供可靠支撑,避免智能化成为“空中楼阁”。
三是全链智能决策赋能场景。基于平台化数据,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串联人车货场全要素,实现仓储、运输、配送等场景的智能协同。通过算法替代人工决策,解决流程长、环节复杂的痛点,提升精准度与时效性。
兼顾技术创新与应用:助力冷链数字化稳步进阶
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平衡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种智慧,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。华为在二者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。
“想要平衡技术创新与应用二者之间的矛盾,构建全面且先进的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成为众多企业的必然选择。”邱士奎强调,该平台涵盖采购、生产、仓储、物流、销售等各环节,从而打破信息壁垒,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运作。
华为在寻求这一平衡的过程中,主要从三个关键方面发力:
一是立足业务场景寻技术价值,在物流供应链复杂场景中锁定高价值场景先行先试;二是采用成熟且具前瞻性技术,领先一步即可确保稳定落地,契合成本敏感行业;三是小规模试点结合全景规划,依顶层设计路径,借项目小步快跑推进数字化。
此外,在近几年的发展基础上,华为总结得出,通过盘古预测大模型(预测/CV/多模态/NLP)与天筹求解器技术,构建智能供应网络优化体系。该方案融合预测分析、运筹优化及大数据技术,实现物流节点布局、分拨中心选址、仓网规划及运输路径的动态优化,支撑双向模拟决策,有效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与抗风险能力。
不过,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绝非坦途。对此,邱士奎分析:
一方面,涉及复杂业务流程梳理、系统架构设计及大量技术研发投入,需企业长期投入推进;
另一方面,因供应链环节多、参与方众多,不同业务模块技术支持可能来自不同厂家,导致各系统存在隔阂和数字鸿沟。其中,数据标准不统一问题突出。在此局面下,构建数据治理体系至关重要,为此,华为协助企业整合、规范和管理企业内外部数据,确保数据准确、一致和完整,消除数据孤岛,打破部门壁垒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。
截至目前,华为的全球化脚步已迈入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,华为意识到高效、稳定且具有韧性的供应链是企业在全球市场立足的关键。
基于这样的理念,其依托数万余条运输路径,精心构建了多式联运网络,并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“灵鲲+灵蜂”两级供应链体系,形成端到端的供应链韧性。具体而言:
“灵蜂”主要聚焦物流作业自动化,提升场所效率。致力于通过智能设备的集成应用,实现人效的显著提升。在这一体系的推动下,华为的物流场站自动化率已经非常高;
“灵鲲”则是构建了全球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,实现全域可视化与智能决策,通过全链路数字化运营和AI驱动的智能决策,最终实现供应链全域可视化与风险预判。值得提出的是,“灵鲲”和“灵蜂”两大体系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场所自动化与云端智控的协同,形成了强大的合力。
智能化发展绝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邱士奎指出,AI建设不能被动等待,缺乏基础平台、大数据支持以及有效的数据治理工作,将难以实现一步到位的目标。
同时,他也提到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战略性、长期性的一把手工程,需要顶层规划、系统化和平台化的设计。因此,企业应从数据治理入手,为AI应用及全面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谈及如何有效推进智能化时,邱士奎特别提到了“快赢”战略。他认为,“快赢”并非短期功利行为,而是战略性的推进手段。当企业面临挑战时,容易产生动摇和迷茫,此时更需要坚定追求“快赢”,通过精准规划、高效执行和灵活应变,在关键领域环节取得标志性成果,从而更能增强其信心,促使企业沿着既定目标持续前进。
“接下来,华为将供应链视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,全力推动其从传统的单链模式向更为先进的网链模式升级。通过这一战略性的转变,华为致力于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可视化、可控化以及精细化管理,从而达成供需之间的高效协同运作。”邱士奎坚信,华为有信心通过其创新解决方案,推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升级,实现全行业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,为社会物流体系的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。(转载自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)
返回中国大物流首页